【學童壓力】不願上學肚痛咬指甲或是警號 醫生拆解5大學童壓力來源及處理法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2/07/12 13:58

分享:

分享:

現今本港學童面對不同的壓力,若不正視問題,可大可小。

壓力無處不在,即使現今學童也面對不同的壓力,處理不好就會產生不同的問題,例如身心症、失眠、情緒問題,嚴重的甚至出現自殺念頭、自殘現象或暴力行為。壓力來源大致可分為五方面:一. 學業、二. 家長、三. 朋輩、四. 個人、五. 環境。

5大壓力來源

1.學業方面:很多學童抱怨有太多功課、放學後需要補習或上不同的課外活動、作息失調、沒有足夠睡眠、學校風氣、部份老師對學童有過高期望、不停的測驗和考試、當中最嚴重的當然是準備本地公開考試。

2.家長方面:嚴厲苛刻的家長管教方式、部份家長對子女有過高期望、親子或溝通技巧出現問題、父母離異等,這些也對學童造成壓力。

3.朋輩方面:在學校認識不到新同學或朋友、在學校被同學排擠或欺凌、又或是要好的同學要移民或到海外升學、假如學生出現談戀愛的情況,當出現爭吵或分手,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壓力。

最新影片:

4.個人方面:假如本身性格比較自卑、內向、缺乏社交技巧、抑制情緒,這些因素也容易導致情緒問題。

5.環境方面:環境轉換例如小學升中學、新冠病毒疫情肆虐、減少社交活動、網上授課、這些新常態也影響行之已久的實體學習、朋輩和老師的支援也大受影響,環境因素對適應力比較低的學童影響較大。

身心靈出現早期警號病徵

當學童不能承受當前的壓力,他們的身心靈就會出現問題,並出現以下的早期警號病徵:

身體方面:頭痛、肚痛、磨牙、失眠、尿床、咬指甲

思想方面:悲觀、無助、自責、抱怨、絕望、自殘或自殺念頭

情緒方面:焦慮、抑鬱、易怒、哭泣、內疚

行為方面: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、沒有動力、不願上學、自殘或暴力行為

方法總比問題多

假如學童出現以上的早期警號病徵,那麼紓緩壓力就是首要任務,家長和老師應該嘗試找出學童的壓力來源,然後找出合適的方法去處理,畢竟方法總比問題多,家長和老師本身就是最好的資源去協助學童應對壓力。

假如處理壓力之後症狀仍然持續,又或學童出現自殘或暴力的行為,那麼老師和家長應該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協助,因為藥物和心理治療也能改善以上的病徵,即使未能立即改變當前的壓力,我們也應嘗試改變學童的心境和舒緩他們的症狀!

文章獲林震醫生授權轉載,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,原題為《解讀學童壓力》

撰文:林震 精神科專科醫生